首页
下载应用
提交文章
关于我们
🔥 热搜 🔥
1
法明传[2024]173号
2
起源 解读 龚
3
妈 分享 回
4
1
5
写小说
6
@六镇
7
123456
8
南京李志
9
百度
10
今日热点
分类
社会
娱乐
国际
人权
科技
经济
其它
首页
下载应用
提交文章
关于我们
🔥
热搜
🔥
1
法明传[2024]173号
2
起源 解读 龚
3
妈 分享 回
4
1
5
写小说
6
@六镇
7
123456
8
南京李志
9
百度
10
今日热点
分类
社会
娱乐
国际
人权
科技
经济
其它
观察|官方通报陕西蒲城一职校学生坠亡:事发前与舍友发生口角和肢体冲突 认定该生系高空坠落死亡
桐城一派|倒在“跨年夜”的龚书记,13个字换来免职调查冤不冤?
比佟丽娅还恋爱脑,怀孕7次流产4次,目睹丈夫背叛却选择原谅
市管干部“龚书记”免职迷局
讣告!又一知名女星在家中去世,终年54岁,曾是无数人白月光…
生成图片,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查看原文
其他
乡村振兴中的生态文明智慧(一)
朱启臻
农民研究所
2024-08-30
2019年4月28日,习近平在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开幕式上的讲话《共谋绿色生活,共建美丽家园》中指出:“我们应该追求人与自然和谐。”“无序开发、粗暴掠夺,人类定会遭到大自然的无情报复;合理利用、友好保护,人类必将获得大自然的慷慨回报。”“我们应该追求热爱自然情怀。”“‘取之有度,用之有节’,是生态文明的真谛。我们要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拒绝奢华和浪费,形成文明健康的生活风尚。要倡导环保意识、生态意识,构建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让生态环保思想成为社会生活中的主流文化。要倡导尊重自然、爱护自然的绿色价值观念,让天蓝地绿水清深入人心,形成深刻的人文情怀。”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中国乡村无疑可以对世界贡献中国智慧。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但是,直至今日很多人依然不理解生态文明的内涵,或简单地把生态文明等同于生态建设,甚至出现以建设生态的名义破坏生态文明的现象。生态文明作为人们长期与自然相处过程中尊重自然、敬畏自然和合理利用自然的精神信仰,体现在人们的生产、生活、文化活动的方方面面。乡村是生态文明的宝库,携带着生态文明密码和基因,给人们提供了理解生态文明的理想模板。
天人合一的生存理念
天地人合一理念在乡村不仅体现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也体现在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的完美契合。“就地取材”是天人合一理念在乡村建筑、产业构成和乡村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具体体现。其内容就是充分利用当地资源,满足当地居民生产与生活的需要。村落坐落于自然环境中,丰富的水、泥沙、石材、石灰、木材等自然资源,只要农民付出一定的劳动,即可方便直接获得这些建筑材料。利用这些当地材料,与当地特殊地形、地貌、土壤、气候、物产等诸多因素所共同构成各具特色的民居。在平原村落因为缺乏石材,多为土坯房;在太行山区,当地村民就地取材,建造了石头墙和石板房;在黄土高原利用黄土直立不塌的性质,依山就势开凿出来拱顶的窑洞,具有冬暖夏凉的优点;长白山林区利用天然的木材资源优势建造了传统民居——“木克楞房”;傣家的标志民居竹楼等,都体现了民居建筑就地取材这一特点。由于所处的环境不同,传统村落组成的要素不同,所以在各地分布着各种样式的住宅,呈现出千姿百态的特色村落。就地取材的好处还在于取之于自然,还之于自然,不构成建筑垃圾的污染。这一传统不仅使得农民减少了建造成本,也造就了与环境协调的各色民居。同时,农民懂得为了延续世代生活和子孙生计需求,不过度使用这些资源,合理利用和保护自然就潜移默化到农民的日常生活中。
就地取材还表现为乡村产业构成和生活方式。多样化种植与养殖,特色农业的形成等,是天时地利人和在产业上的具体体现。乡村手工业也是就地取材,体现废物利用和循环利用的理念。手艺人采用当地的资源,如泥土、石头、麦秸、竹子、柳条、玉米皮等天然材料,使用简单的工具,以手工劳动为主,制作手工艺品或生活用具。试想从一棵棵长在地里的麦秆怎样做成了头上戴的草帽,从昆虫(蚕)吐的丝,如何就发展出了养蚕、缫丝、纺织成绫罗绸缎,从陶土变成瓷器,竹子加工竹篓,苇子织成苇席,如此等等,体现的都是人类利用自然资源的智慧。乡村强调顺应自然,其实就是尊重自然规律,按照规律办事。比如,“藏风聚气”,“负阴抱阳”的风水观念,所折射的是乡村利用自然的生活体验。乡村盖房讲究“接地气”,一是要符合当地的自然特点,特别是气候和地势,在山区,村落房屋顺山而建,更有助于采光和通风透气。二是要符合乡村生活特点,如农家院用来养殖鸡鸭鹅,养猪牛羊,房前小块闲地,可以种些瓜果蔬菜;民居近村挨户,可以与左邻右舍闲话家常。
“天人合一”理念在农业生产上也得到充分体现。农民常常讲,种地要“不违农时”,还要“因地种植”,实质上都是农民对天、地、人关系的朴素认识和理解。“天”在农业生产中包括光照、热量、水分、气等多种自然气候因素,它们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呈现出不同的状态,其特征以“时”来喻示,这便构成了农业生产中重要的节气、农时等概念,“不违农时”正是强调了农民的农业劳动需与生物节律以及自然气候的变化相吻合的要求。“地”则指的是地理位置、地形地貌、土壤特性等多个要素的综合,这些要素对农作物的生长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因地种植”就是强调了农民应当根据不同的地势地形和土壤条件合理安排农作物的种植。此外,农民还特别注意对土地肥力的保持,休耕、间种以及轮作等一系列乡土农技在村落的农业生产中被生动实践和传承。“人”则以农业生产的主体身份出现,农业生产的整个过程其实就是通过农民的劳动去协调自然环境和动植物的关系,农业生态是否能够得以良性运行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农民的居住环境及其思想观念。农民在农业生产认识和利用天时、地利的同时还特别强调“物性之宜”,即要求针对“物性”的特点来协调农作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文章作者:中国农业大学农民问题研究所所长 朱启臻
图源网络,如侵即删
欢迎关注中国农业大学农村问题研究所微信公众号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轻触阅读原文
农民研究所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title}}}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